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4年11月15日10时20分,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中欧班列
从2016年统一品牌至2023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到超1.7万列,增长近10倍。开行万列所需时间由开行之初的90个月缩短为现在的6个月。今年3月以来已连续8个月单月开行数量超越1600列。
通道网络不断扩充,由单一线路变成“一张网”,中欧班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全境。
实施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等一批口岸站扩能改造项目,提升口岸接发车和列车编组效能,今年9月底阿拉山口站新建综合查验场投用后,阿拉山口站准轨、宽轨接运能力分别提升15%和30%。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
目前,中欧班列回程、去程比例超过84%,实现每周“去7回6”,双向开行基本均衡。
根据中欧班列境内外运输组织特点,将时速120公里中欧班列最大编组辆数和牵引质量分别提高到55辆、3000吨,单列平均运量较开行之初提升34%以上。
与海关等口岸监管部门加强对接,研发投用95306数字口岸系统,积极推广铁路快速通关业务模式,口岸通关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应用北斗卫星定位、5G等新技术,研发推广具有破封报警、位置追踪功能的铁路电子施封锁以及中欧班列全程保险等安全措施,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
中欧班列货物品类已增至53大类5万余种,特别是高科技、高的附加价值货品占比逐年提升,如通过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口的中欧班列货品中,汽车、机械、手机电脑等高的附加价值商品占比已达40%以上。中欧班列年运输货值由2016年8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567亿美元,今年以来运输货值已达580亿美元。
产品供给持续优化,服务能力提质升级,中欧班列已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与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
目前每周稳定开行17列,包括西安、成都、重庆、义乌、武汉、广州至德国杜伊斯堡、波兰罗兹、波兰华沙等线路,按照境内外全程“客车化”组织,运输时效有了稳定预期,受到客户青睐,吸引了大量高的附加价值货源,平均每柜货值较普通中欧班列提升41%。
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班列产品供给,开行企业定制化班列,推出了新能源汽车、邮政物资、跨境电子商务、木材、茶叶、冷链等特色班列产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国际物流服务。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成功解决新能源汽车和消费型锂电池铁路运输安全难题,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品和光伏产品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
在中欧班列沿线个国家建立铁路集装箱还箱点107个,方便客户用箱还箱。成立中欧班列客服中心,上线中欧班列门户网站,构建需求提报、合同签订、提箱还箱、报关报检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全天候和多语种,为全球客户提供境内外全程保险、货物信息追踪、电子施封锁、物联网集装箱等特色服务,不断实现用户需求。网站上线运营一年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888万次,日均访问量超5.2万次,最高峰日访问量达22万次。
开辟亚欧开放合作新通道,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中欧班列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欧班列有力带动了我国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一些不靠海不沿边的城市依托中欧班列,慢慢地发展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乌兰察布作为内蒙古最大的中欧班列集散中心,累计开行中欧班列线条,促进了进出口货物在内蒙古自治区内物流落地、贸易落地、产业落地,成为乌兰察布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引擎。赣州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赣州国际陆港“带货”能力明显地增强,推动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年产值从建港前的百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00亿元。
中欧班列让更多电子科技类产品、家电、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欧洲,让欧洲消费者得到了更多实惠,同时为欧洲生产商和贸易商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贸易新通道。从济南、青岛等地开出的中欧班列为海尔、海信、山东重工等重点企业组织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支撑,先后服务进出口企业2万余家,发送货物超84万标箱,进出口货值超1000亿元。波兰苹果种植历史悠远长久,中欧班列为波兰苹果销往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海运全程需40天时间,中欧班列只需14天就能运抵中国,2023年,中国从波兰进口苹果的货值同比增长23.2%。
中欧班列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为当地民众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德国杜伊斯堡港因中欧班列的开通吸引了上百家物流公司落户,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二连浩特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重要口岸城市,其物流产业随着班列发展迅速崛起,有效带动了当地仓储、运输、货代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慢慢的变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规模。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AI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的提升,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学技术水平、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综合实力。
激光器大范围的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消费电子等领域,它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57.4万亩,比上年增加75.2万亩,增长1.8%;单产144.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4公斤/亩,增长7.8%;产量616.4万吨,比上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日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生吴一迪及其团队的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和全国特等奖。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明显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包含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 电话:400-028-3350
- 邮箱:15983293554@163.com
-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49号